编者按:
近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推选结果正式出炉,20位来自不同医疗机构和专业领域的医务工作者获得殊荣。
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坚守在护佑人民健康的工作一线,用仁心守护生命、以拼搏书写担当。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系列报道,进一步展现这些获奖者的动人风采与先进事迹,让医者之光点亮更多人心中的希望。
今天,我们走进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穆根华的故事。
audio
上午8点半,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亚重症病区内,穆根华正耐心地向患者家属杨女士讲解病情,从呼吸机撤机后的呼吸功能恢复,到下一步的康复锻炼计划,他逐一细致说明。
随着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杨女士难掩激动的心情:“我们来的时候真的很危急,穆主任在用药、上呼吸机和整个治疗方案上都安排得特别到位。现在他状态好转,我们就转到这边来了。”

杨女士口中的“这边”,是穆根华带领团队在2023年打造的盐城市内首家可陪伴ICU病区,也是他推行“重症+亚重症+康复治疗”一体化救治模式的核心载体。不同于传统ICU“深度镇静、行动受限”的理念,该模式以“轻度镇静、早期活动、家庭共同参与”为核心,通过配置单间可陪护病房、配备危重症专科护士、联动康复科等举措,让家属床旁陪伴成为治疗的重要环节。
穆根华介绍:“通过家属陪伴与治疗相结合,很多患者明显减少了恐惧的心理,也会更好地配合治疗,患者对自身的恢复情况也相对乐观。”两年来,可陪护病房不仅帮助患者缩短了住院时间,也改善了预后,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广泛认可。

如果说可陪伴ICU是穆根华团队对“慢性重症患者”救治模式的创新,那么今年2月牵头成立的“院内重症快速反应小组”,则是团队为应对“急性危重症”打造的“快速突击队”。这个由重症医学科牵头,联合急诊科、麻醉科等多科室组成的团队,可在接到呼叫后即刻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操作,成立不久就创下一次“生死时速”的抢救。
51岁的王女士在神经内科陪护父亲期间,因普通感冒引发病情骤变,突发心脏骤停。神经内科医护人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紧急呼叫快速反应小组支援。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心功能基本恢复,最后出院时也没有留下后遗症。“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认为病人之所以能够恢复得这么好,快速反应小组发挥了很大作用。”穆根华很是欣慰。

“不是因为患者有希望,我们才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患者才有希望。”这是穆根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十六年坚守急危重症一线的信念。在他办公区域的走廊里,挂满了患者家属送来的感谢信,每一封都承载着对这份坚守的认可与感恩。

“只要存在一线希望,我们就会竭尽全力去救治。”穆根华将自己比作是苏超赛场上的守门员,每一秒都要拼尽全力,“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守住这扇生死之门,这样病人才有生的希望。”
记者丨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