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网络

首页 实时讯息

中国癌症高发,都是酱油惹的祸?提醒:这3种调味品,也别再滥用

酱油这瓶毫不起眼却又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如同厨房中的 “隐形主角”,为无数美食注入灵魂。但你可曾想过,这看似普通的酱油,却在近期掀起轩然大波,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一则关于 “多款酱油检测出镉、砷等重金属” 的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瞬间炸开,让每一个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消费者都为之震惊。尤其是在追求天然、健康饮食的当下,“零添加酱油” 一度成为大家的心头好,可如今它是否还能让人安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酱油背后的真相,揭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饮食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天然、健康、安全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零添加” 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调味品领域也不例外,“零添加酱油” 凭借其宣称的纯净品质,迅速成为众多家庭厨房的新宠。然而,一则来自《消费者报道》的消息,却如同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人们对 “零添加酱油” 的盲目信任。

《消费者报道》精心挑选了市面上十三款号称零添加的酱油,将其送往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十二款酱油检出了镉,七款检出了总砷。这些平日里被大家视为品质保证的 “零添加”“有机” 酱油,在重金属污染物指标上,竟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优势。

为何这次抽检结果引发了广泛担忧?罪魁祸首便是其中的两种重金属。镉,这种有毒元素,犹如潜伏在暗处的杀手,可能带来致癌风险,且其生物半衰期长达 10 - 30 年,慢性镉中毒的症状,甚至可能在二三十年后才显现,让人防不胜防。而砷,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 “砒霜”,常被用于杀菌、杀毒、除草等,其对人体的危害不言而喻。

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2—2022》规定,酱油中的总砷含量不得高于 0.5mg/kg,镉的含量虽未设限,但此次检测出镉的十二款酱油,含量在 0.00572 - 0.110mg/kg,检测出总砷的酱油中,总砷含量在 0.00606 - 0.102mg/kg。尽管所有抽检样品均未超过国家安全标准,但这一报道仍引发了激烈争议。一部分网友认为,既然重金属含量在国家标准之内,便可放心食用,无需过度解读;然而,另一部分网友则忧心忡忡,酱油作为日常高频食用的调味品,长期摄入这些重金属,是否会导致毒素在体内堆积,给健康埋下隐患?在我看来,国家标准不应成为食品质量的 “上限”,更不应成为食品安全缺陷的挡箭牌,食品生产企业理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守护消费者的健康。

事实上,这并非酱油首次陷入 “致癌风波”。早在 2016 年,香港消费者协会的一次检验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们对市场上随机搜集的 40 款酱油、豉油、鲜露进行检测,结果发现 11 款产品中含有可能致癌物 4 - 甲基咪唑。这种物质与酱油的颜色密切相关,酱油颜色越深,其含量越高。原来,酱油通过焦糖色素来调节颜色,而焦糖色素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 4 - 甲基咪唑,该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判定为 2B 类致癌物。

但这是否意味着食用酱油就会致癌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2B 类致癌物只是表明对动物有明确致癌风险,对人体致癌的证据并不充分;其次,酱油中的焦糖色素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且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明确规定,酱油生产中 4 - 甲基咪唑含量不得超过 200mg/kg。从这两方面来看,在正常情况下,食用合格的酱油并不会致癌。不过,这并不代表调味品与癌症毫无关联,调味品若食用不当,也可能成为癌症的 “帮凶”,尤其是盐、糖、油这三种常见调味品,过量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长期高钠饮食会使血压升高,让人更容易被肥胖、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甚至癌症盯上;糖分摄入过多会影响血糖,引发消化道疾病,长期高糖饮食还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肿瘤的发病风险;高油脂食物食用过量,则可能导致能量过剩,使人更容易患上高血脂、肥胖以及癌症等疾病。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酱油种类,许多人在挑选时往往感到困惑,常常仅凭性价比来选择。其实,想要购买到优质的酱油,需要学会观察以下四个关键地方。

仔细查看配料表,你会发现酱油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有的以大豆制成,有的则使用豆粕。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和 B 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用大豆制成的酱油,营养更为丰富。而豆粕虽蛋白质含量不低,但其他营养物质缺失,相比之下,以大豆为原料的酱油质量更胜一筹。

酱油通常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一般来说,等级越高,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营养价值也就越高,味道也更加鲜美。

酱油的酿造工艺主要有高盐稀态发酵和低盐固态发酵两种。高盐稀态发酵是将原料与高浓度盐水混合,经过 3 到 6 个月的长时间发酵制成;低盐固态发酵则使用较少的盐,发酵时间较短,通常为 15 到 45 天。标注 “高盐稀态” 的酱油,酿造时间长,质量往往优于 “低盐固态” 或 “无盐固态” 的酱油。此外,过去分辨酱油优劣,还可通过包装上的 “酿造酱油” 和 “配制酱油” 来判断。酿造酱油由大豆及其加工副产品发酵而成,严格遵循国家标准(GB 18186—2000),而配制酱油质量相对较差。不过,根据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配制酱油已不能再以 “酱油” 作为食品名称,市场上已较为少见,若遇到,建议谨慎购买。

成分表中的钠含量一项,不同酱油有所差异。为了健康,建议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酱油。

食品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像酱油这样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调味品。此次酱油重金属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在购买食品时,不能仅仅依赖商家的宣传,更要学会通过科学的方法辨别优劣。希望食品生产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肩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谨慎选择每一款食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你在挑选酱油时,是否也有自己的小窍门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共同为健康生活助力。

作者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康居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