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俊才西部栖”!
去年12月23日本报刊出长篇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点击阅读原文)(点击阅读短评)迄今已刊出连续报道52篇。2月20日,我们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栏目,将这一主题继续向纵深拓展。
希望更多的人去关注西部,希望大家都能倾力支持西部,恳望更多的政策去助力西部……西部是广袤的,至今也还有瀚海荒漠,你我他的付出,可能只是一滴水、一抔土,但是,有了越积越厚的沃土,有了滴水汇成的清流,何愁大地不葱茏一片?!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祖国,母亲!我听到了您心跳的声音!”5月1日清晨,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现场,三年级小学生努尔吉拜克·托合提巴依仰起小脑袋,凝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激动的泪水在眼窝里打转转。
在她身边,是班主任老师、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潮。
“孩子们一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做到了!能带着孩子们一起追梦、圆梦,是我和志愿者伙伴们最快乐的事。”高潮的眼眶也湿润了……
师生们来自一所“藏”在帕米尔高原深处的小学——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就在几天前,高潮所在的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23名青年,荣获了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谢依特小学,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2022年8月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跨越山河,会聚于此。
“刚到这里时,气候、饮食都不适应,语言交流上也有障碍。可一看到孩子们那充满渴望与信赖的眼睛,我便被深深触动了。”志愿者高淑贤回忆。
谢依特小学有近300名学生,大部分是柯尔克孜族护边员的子女。志愿者们的到来,让护边员们欣喜不已,纷纷前来“托教”:“老师,孩子跟着你们,我们放心!”
一种责任感在志愿者们心中油然升起。
“这里距离中吉边境线仅47公里,淳朴的牧民们世代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在海拔4000多米的边境线上巡逻踏查。能为他们的后代传道授业,何尝不是一种荣幸呢?”志愿者们互勉。
于是,这些“新手教师”全身心地扑在了育人上,精心钻研教学方法。
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怎么办?志愿者们试着引入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手段,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数学教学中,他们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场景,用“放羊数羊”“分地种菜”等实例展开讲解。孩子们眨巴着大眼睛,兴奋地练习着这些“生活中的知识”,抽象的数学计算,渐渐变得容易起来。
看到牧民们忙于放牧、护边,孩子们常常无人陪伴,志愿者们便主动在周末、节假日开放教室,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他们放弃休息,陪孩子们学习、谈心,为他们答疑解惑,甚至化身“全能保姆”,从卫生习惯到生活细节,手把手耐心地教会孩子们。
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办起了数学竞赛、器乐、足球等兴趣班,还成立了家委会,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
短短一年时间,孩子们的成绩突飞猛进。高潮所在的班级,成绩优秀率从0提升到50%,及格率达96%,班级成绩冲进了全市前五!全校各科成绩显著提升,学校接连获得“成绩突出学校”“进步之星”等多项荣誉。
2023年夏天,当谢依特小学学生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新疆区内初中班”(内初班)录取榜上,整个牧区都沸腾了!“感谢志愿者老师,让我们的孩子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纪录!”校长木拉地力·艾山吐尔激动不已。
比提升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一次家访中,高淑贤发现一名学生家里光线很暗。
“难怪他总是眯着眼睛看黑板!不保护视力可不行。”高淑贤暗暗心焦,转天便送了他一盏台灯。
“老师!这礼物太宝贵了。我答应您,一定好好学习!”孩子惊喜得连连许诺。
果然,下次考试,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第一次冲到了60分以上。
高淑贤欣慰地笑了。她明白,当那盏灯亮起来时,点亮的,是一个孩子心中的希望。
古丽斯曼,一个一度无心学习、“爱捣乱爱打架”的孩子。初次见面,志愿者努尔比耶·热合曼却从她眼中看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孤独。通过家访,她才得知,因为家庭的困境,这个原本聪慧开朗的小姑娘变得郁郁寡欢,成绩直线下降。
“唯有爱,才能为她筑起温暖的港湾!”努尔比耶暗下决心。此后,她对小姑娘格外关爱,每天课后都耐心辅导,还帮衬她的衣食住行。渐渐地,古丽斯曼的成绩显著提升,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一天课后,努尔比耶收起教案,一张小纸条从书页中悄然飘落。捡起一看,是古丽斯曼那熟悉的笔迹:“老师,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一瞬间,暖流涌上心头。
这样的暖流,时常萦绕在志愿者们身边——
寒冷的冬日,当努尔比耶拖着病体坚持讲课时,孩子们默默地倒好热水送上讲桌,还在办公桌上放满了感冒药、酸奶疙瘩;
某个雪夜,高淑贤辅导完学生后累得蜷在课桌旁打盹。朦胧间,她感觉到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在靠近,睁眼一看,一个腼腆的孩子正轻手轻脚地为她盖上外套;
到学校的第一个妇女节,志愿者李磊收到了学生们手绘的贺卡。那稚嫩的笔迹、灼热的话语,让这个山西姑娘眼中星光闪烁。她激动地提笔写下:“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用爱织就的联结。”
…………
在志愿者们的带动下,克州全州共有15所学校成为包校支教学校,35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校服务,为更多农牧区小学的学生带来了优质教育。
这一切,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凝望着深爱的孩子们,他们道出心声:“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浇灌,这些边境线上的花朵,终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
(本报记者 靳 昊 赵明昊 孙金行)
【评论】
让投身西部成为青春潮流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发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号召,相信让“建功西部”的豪情在无数青年心中激荡。
青年的使命,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为改变西部的落后面貌,一批批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奔赴西部,书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青春赞歌。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放眼西部,新时代青年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建功西部”,这是新时代对青年的召唤。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西部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从“细毛羊之父”刘守仁到“高原大医”吴天一,从为乡村学子点燃“一豆微光”的陶建刚到带着群众奔向乡村振兴致富路的齐晓景,正是因为一代代有理想、有情怀、本领过硬年轻人的奔赴,西部才有了今天到处涌动着生机和希望的模样。
要让西部发展的势能更加强劲,就需要更多人才的会聚。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俊才西部栖”已经在一些地方破题,出现可喜趋向,但就全社会而言,“建功西部”还远没有成为一种澎湃的潮流。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因为引导不够,一些学子对为什么去西部不清楚;或是因为宣介不够,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去西部能做什么不了解;或是因为保障不够,一些青年对去了西部能获得怎样的发展心里没底……无疑,除了国家政策的统筹,推动投身西部成为一种青春潮流,需要从高校到地方的全链条协作。
在引导青年学子投身西部方面,高校重任在肩。高校应厚植青年家国情怀,以理想信念之光照亮青春抉择。在兰州大学,“劲草院士”任继周的坚守感染了众多学子;在保定学院,扎根西部师兄师姐的现身说法,让很多人立志“共赴青春之约”。事实证明:“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鲜活叙事,能让家国情怀变得具体可感,更好引导年轻人的人生选择。
高校不能止步于情感动员,更要构建“育人-用人”的闭环机制。有师范大学在西部县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课堂中锤炼本领,同时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优质师资;有农林院校研发“数字牧场”技术包,既解决牧民实际困难,又让科研成果经受了实践检验。这种“带着问题去,带着方案回”的实践,破解了青年学子的“本领恐慌”,也让一些人“到西部去能做什么”的疑问烟消云散。
青年学子走出高校、走上西部岗位后,地方政府的服务保障就变得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的引才需要有针对性,不可盲目贪多。应聚焦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合适的引才计划,而不应把引来多少人才简单当作“政绩工程”。如果口号喊得山响,实际服务却跟不上,最终还是留不住人才的。
如何让人才留得下?这恐怕就需要地方政府拿出诚意,切实优化服务。在住房保障、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让他们生活无虞,发展可期,如此,方能真正留住人才。人才留得下、发展得好,“爱才”的口碑就有了。口碑有了,还愁青年学子不会“近悦远来”?越来越多的地方能让青年学子“近悦远来”,还愁投身西部不能成为潮流?
“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期许。
当投身西部成为青春潮流,当更多青年带着知识、热忱与理想奔赴西部,当更多青年在西部扎根、发芽、开枝、散叶,他们播撒的,将不仅是青春,更是西部大地生生不息的希望!
(本报评论员)

往期内容↓
盛开的“中国绒花”里,有他!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但你知道吗?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产棉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约1%!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
点击阅读全文
【短评】
高度、韧度缺一不可
人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事业靠什么成就?
首先,离不开“高度”。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就不会被“巴掌山”挡住双眼;前路上即使坎坷不平,也会视若泥丸。相反,如果只惦着眼前的冷暖得失,哪怕一丝丝斜风细雨,也会让你畏葸不前。
再者,离不开“韧度”。有这么一句话:“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讲的就是韧度问题。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刚开始干事业时,也同样豪气干云,可稍遇挫折,就如同黄瓜棚抽掉了芦秆——一下子塌了下去。“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想领略“非常之观”,就必须坚韧不拔地克服一个又一个“险远”。
正是因为做到了“高度”与“韧度”的统一,所以盛开的“中国绒花”里,才有了陈顺理。
(作者:张焱)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冬日的敦煌大漠,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天刚蒙蒙亮,樊锦诗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攀着树枝搭成的“蜈蚣梯”爬进莫高窟的一眼洞窟,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
…………
点击阅读全文
【短评】
这份热爱,人人都该有!
扎根西北大漠60多年,“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事迹,谁看谁动容!
家境优渥、成长于“杏花春雨江南”的她,少女的岁月,一定是“养尊处优”。难以想象,那双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手,在敦煌滴水成冰的严寒里,是怎样一刷一刷将满头青丝刷成了满头华发?!
她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热爱!
因为热爱,在她眼里,敦煌的“老三片”并不逊色于豫园的小笼包;因为热爱,祁连山的骆驼刺、芨芨草,完胜南国的柔柔柳丝、扑面杏花;因为热爱,她宁可在宕泉河凿冰,而不愿在南国如蓝的江水岸畔徜徉……
再看看我们的周围,为什么有人终日身处空调广厦,却还是抱怨条件艰苦?为什么有人无所事事,却又抱怨怀才不遇?为什么有人稍遇挫折,就选择了躺倒不干?
说到底,是少了这份热爱!
而热爱哪里来?来自学人的责任,来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来自对祖国的忠诚!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