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共有53个项目和个人获奖。其中,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9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7项,吴文俊人工智能青年科技奖15项。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长期从事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在稀疏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与原创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为中国人工智能的理论突破和原创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大鹏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王国胤教授、四川大学章毅教授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
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多模态交互式数字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由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何晓冬等完成,其共同完成单位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丽水研究院、丽水学院、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涿溪脑与智能研究所、北京汇钧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刘新旺等完成的“聚类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夏元清等完成的“空间飞行器变结构控制与智能协同理论”,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人机共融技术研究室、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印二威等完成的“自适应多模态脑机接口理论与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迪等完成的“复杂视觉任务的高效表征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等完成的“网络用户行为的图建模理论与方法”,分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成果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珊珊等完成的“快速高分辨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深圳技术大学梁永生等完成的“感算控一体化智能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等完成的“面向意识障碍和高位截瘫患者的脑机接口技术”,清华大学杨华中等完成的“智能无线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车万翔等完成的“基于大模型的中文智能审校与润色技术及应用”,浙江大学吴飞等完成的“智慧司法智能化支撑平台与示范应用”,天津大学朱鹏飞等完成的“低空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同济大学丁志军等完成的“服务驱动的工业PaaS 云平台智能协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电子科技大学李宏亮等完成的“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以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相关规定,2024年度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经地方人工智能学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学会分支机构和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的提名推荐,学会奖励办共收到238个提名申报项目,经过形式审查,其中229个提名申报项目进入评审环节。

此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正式启幕。同期还举办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校长论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专题论坛、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专题论坛、人工智能“青托-优博”交流会和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等平行活动,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分享人工智能最新学术成果、创新难点及发展趋势。
据了解,“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得到了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先生的支持,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迄今,已成功举办第十四届评审及表彰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汤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