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网络

首页 实时讯息

聚焦2025交流周|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活动在贵安新区举行

7月25日,来自东盟各国的朋友相聚贵安新区云漫湖畔,在这座面向未来、连接世界、多彩文化与生态文明交融的未来之城,以艺术为语、以文明为线,举办一场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活动。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300多名演职人员共赴一场跨越山海、心灵共鸣的文明之约,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集历史性、文化性与当代性于一体的文艺盛宴。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贵阳夏天的气候很凉爽、很舒服,东西也很好吃。”来自泰国龙仔厝三才公学学生张丽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来贵阳贵安,这次能够在这样的大型舞台上表演,内心是非常激动和高兴。

“我们带来了两个泰国民族舞蹈,宣传泰国的特色文化。”同是泰国龙仔厝三才公学学生洪西说,他今年17岁,是一名高二学生,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样的平台宣传自己的文化,他感到非常自豪。

“我是第一次来贵州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我们带来了31名学生和9位教师参加这次演出活动。”泰国龙仔厝三才公学的带队教师刘汉萍说,今年是中泰友谊金色50周年,中国贵州与泰国饮食文化又相近,在文化交流、教育研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一个促进交流、携手合作的很好平台,希望明年有机会再来。令她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朋友很热情,民族文化很多彩,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很适合人居住,学生们都很喜欢贵州。”

美美与共 共享多彩

“多彩”,不仅是风景的绚烂,更是文化的共振。

在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马燕玟看来,通过这次在舞台上的演出展示,不仅能够看到中国民族服饰与东盟各国民族服饰的共同之美和各具特色之美,还能推动她们与来自东盟学生的互动交流,拓宽她们的国际视野,促进她们更好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我们今天表演的T台秀,主要是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燕玟说,她们为了今天的演出筹备排练了一个多月,看到东盟各国的朋友点赞和前来合影,她们感到特别自豪,非常有成就感。

“我今年9岁,在读三年级,今天带来的演出节目是我们的侗族大歌,希望东盟国家的小朋友也喜欢我们的侗族大歌。”来自黔东南的侗家小朋友金新凯激动地说,“欢迎东盟国家的小朋友来贵州,希望他们去黔东南玩,我教他们说普通话、唱侗歌,感受我们那里的民族文化。”

这次演出活动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更是一次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会。通过这场演出,将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东盟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深厚情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谱写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

黔东南州歌舞团的石昌凤告诉记者,她是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一名侗家姑娘,这次她们带来的是侗族大歌和苗族歌舞等民族文化表演,目的是让东盟各国的朋友感受到多彩贵州的原生态黔东南民族文化。

“这次我们的队伍有侗族姑娘、苗族姑娘,都是展演我们最美的、最多彩的文化,让贵州的多彩文化与东盟各国的民族文化同台展演共融,多彩合鸣。”石昌凤说,她们也经常去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这次东盟国家的朋友来贵州,她们要用贵州的热情和贵州的美招待他们,让他们体验一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难忘之旅。

共享多彩,重在体验。

在活动现场,除主体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外,还有农特产品展销、湖畔音乐会、民俗文艺快闪、木偶剧表演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配套活动。这些活动覆盖非遗展示、民俗表演、市集展销、露营休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体验生态山水、品味多彩贵州、感受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新时代文旅体验。

“一带一路”上的“多彩贵州”篇章

这次演出活动由中国—东盟中心、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秘书处办公室、贵安新区管委会、贵州大学等单位承办,以“文明互鉴·多彩合鸣”为主题,围绕“听见大地的声音”这一主线,通过“序+上篇+下篇+尾声”四大板块层层推进,分别为序章《大地初声》、上篇《风骨黔行》、下篇《万物生光》、尾声《梦扬未来》,展示出贵州及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独特魅力与共性。

“叙民族风情、道东盟之约、表山海深交、展美美与共。”本场演出活动总导演杨煦告诉记者,整台演出立足于贵州文化的广度与深度,着力打造从地域特色展示到情感深度挖掘、再到精神境界升华的三重艺术递进,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本土与国际的交融、个体情感与集体精神的统一,构建文艺形态上的独特表达。

杨煦说,乌江奔流,载着贵州千年文脉与山水之志;“一带一路”,汇聚中国与东盟共融的印记与梦想。所以序章《大地初声》以乌江船夫号子为引,贵州山河文明从深沉自然中缓缓启音,不同文化纹饰的桨齐力向前,展现贵州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东盟文化互鉴的起步。

以古典舞、京剧、地方戏剧、杂技为核心的上篇《风骨黔行》,从《龙驭云来》《屯堡观新》《山耕有道》《中华美德代代传》四个方面展示出四大文化工程的建设画卷,展现了贵州文脉之志与时代之行,并融入东盟国家的文化元素,强调贵州文化与东盟文化在教育、历史、艺术上的共性与互动。

“我在《山耕有道》节目中担任主演,深感阳明先生多重身份背后精神世界的厚重。”饰演王阳明的演员张猛介绍,《山耕有道》源于舞剧《王阳明》的精华舞段,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悟道之地”为叙事原点,讲述他在贵州生活,在龙场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节目特色极具感染力,体现了“知行合一”由思至行、由我至众的精神轨迹。

下篇《万物生光》则通过侗苗风情、多民族歌舞、杂技等展演方式,描绘新时代贵州山地生活的和美图景,展现新时代文化交流中各国共同追求的和谐与创新。

“其中《文明长河:中泰和韵》歌舞、《金文耀天·泰艺承恩》舞蹈讲述在湄南河的波光中,我们看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老的鼓乐与典礼中,我们聆听到两种文明彼此交织的深情。”杨煦说,东盟艺术团带来的《编织群岛之舞》展现出在南洋群岛,这片文化以多样为基、以共生为魂,如同织锦,将千百种差异交错成和谐的图景。

向远方,向着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通过文化与教育的桥梁,一起迈向未来。

尾声《梦扬未来》以全场大合唱为结束,象征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展现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贵州力量,表现出贵州与东盟的友谊与未来共赢的愿景。

贵州教育报记者 熊江睿 高志杰 李秀锦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康居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