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网络

首页 实时讯息

糊涂戏班演绎幕后乌龙 剧场套娃揭示人生如戏

近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环球舞台演出季上演了英国经典闹剧《糊涂戏班》的中文版。该剧曾多次获得重要戏剧奖项,久演不衰;带领观众在剧场中又进入另一层剧场,以群像式的喧哗传递貌似没心没肺的快乐,实则以戏剧触碰人生的深层意义,借幽默领悟世态人情。

以戏讲戏 幕后精彩更胜台前

《糊涂戏班》是一出关于剧场的“元叙事”:一个三流戏班即将开始巡演,但是资金短缺,演员意见不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演出赞助商——沙丁鱼罐头公司的老板强势干预戏班的运转和演出内容,意外状况一个接一个发生,闹出种种乌龙,彩排和演出濒临失控,难以收场。

大幕升起,从观众席走出来的“导演”打破了第四堵墙,也将观众放进“剧场套娃”中。剧中人物渐次登场,无需任何直接的文字和语言形式的人物介绍,仅靠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表演,就呈现出剧中的人物身份和复杂关系,可见剧本之高妙。

舞台上的主体舞美是正要上演的这出戏的布景。这一立体装置将舞台一分为二,区分出戏中戏台前幕后的场景,开门与关门,登场与退场,楼上与楼下,都在这个装置上交代完成,以最快速简洁的方式让观众分清台上人物,交代剧情的进展和反转。

从幕后到台前,同一件事的正反两面如同回旋镖般呈现,在第一幕时埋下的梗会在后续情节中将连锁效应交代给观众。演出虽然长达190分钟,但情节的不断反转,笑点的不断积累升级,都令观众持续保持新鲜感和兴奋度,坐看剧中人如何收场。

《糊涂戏班》并不致力于告诉观众这是在排一出什么样的戏,也并非渲染排戏的不易,它的巧妙之处在于用三幕戏的正反视角切换,探讨戏剧与人生的纠缠,阐释一个精辟的人生道理:幕后的故事未必不如台前精彩,它甚至更精彩。同一幕戏可以有两种看法,同一句台词可以有两种言说方式,同一组对话可以有两种意义指向,明暗调和,互相衬托。

以有说无 人生和戏剧重合也错位

《糊涂戏班》的戏中戏在一座林间别墅展开,在有限的空间中,房东夫妇、管家太太、房屋中介、税务局工作人员、小偷陆续登场,通过偶遇构建戏剧冲突。而在戏外,导演与女演员、投资人与男配角之间的爱情火花,还有失散父女多年后的重逢,让人物关系更加复杂交错,化学反应更加强烈,但是编剧在处理角色之间的多角关系时展现出难得的清晰。在接连不断的误会中,这些人物用从剧场中得来的经验处理生活,在同一场戏中不同人的处理方式互相映照,呈现人生和戏剧之间的重合与错位,成为《糊涂戏班》留给观众思考生活的锦囊。

全剧的台词密度非常高,在方寸舞台间,人们有限的表达能力无法准确传达心中真意,制造出无尽的误会。剧中男演员盖瑞有一句口头禅:“你懂我意思吗?”在这样的情境里,耳背还总处于醉酒状态的老演员赛尔斯登成为一个隐喻般的角色——虽然我们都在不断地说话,但是鸡同鸭讲的尴尬还是无处不在,众人的兵荒马乱其实是以有说无,以喧闹显无语。

将计就计 转化视角消解无奈

《糊涂戏班》的编剧是英国著名作家麦克·弗雷恩,他另一部为我们熟悉的剧作是《哥本哈根》,获得过多项戏剧大奖。而更早创作的《糊涂戏班》同样彰显了编剧的高超水平,剧作能够长红,还是因为做到了深刻地洞察人生与戏剧的关系,将荒诞与虚无借助一方戏台精巧地呈现出来。

近年来,“草台班子”这个词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并与“松弛感”风潮相互呼应。前者常常在一种自我宽慰的语境中使用,在无可奈何之时只能反问自己一句“何必内耗”。《糊涂戏班》似乎也应和了这个心境——舞台上的这个草台班子由多位“半瓶子醋”组成,他们糊涂但还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虚张声势,比如发现彩排根本完不成的时候,导演说“你们就把首演当彩排”,其实只是无奈地勉强维持。

麦克·弗雷恩剖析这一现象的面子和里子,以闹剧解构规则,规则对人产生的约束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也就随视角的转化而消解。因此《糊涂戏班》的“糊涂”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深切知晓戏里戏外的荒诞并且努力不把它当成一回事。毕竟你我都是各自人生的真正主角,幕后的故事没人比我们自己更清楚,任何他者都只是终会离场的观众。生活不会像写好的剧本那样发展,我们不可能拿着现成的剧本格物致知,在意外的冲撞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将计就计地往前走。人生和台前的表演一样经不起急刹车和反复推演,轻松点吧朋友们,总归是难得糊涂。

文/赵晨

摄影/尹雪峰

编辑/胡克青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康居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