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
海洋经济是我国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就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列部署,指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总量效益再上台阶
海洋渔业挺进深远海,“蓝色粮仓”唱响海洋牧歌;白色风车乘风逐电点亮万家灯火;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平台加速崛起,“向海问药”解锁发展新密码……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为125.2,比上年增长2%。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数为131.0,比上年增长1.8%。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在海洋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双建表示,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发展效益恢复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林认为,海洋产业不断提质升级,发展动能澎湃。从整体看,我国海洋传统产业仍占主要比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仍有较大提升潜力,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高端仪器装备与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空间需进一步扩展。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要做强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优质海洋水产种质资源,推进海洋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做优现代海洋服务业,搭建多元化海洋金融服务体系。”杨林说。
凸显优势形成特色
连日来,一系列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多地吹响。6月24日,《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提出到2030年,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坚持港产城联动,加快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腾飞,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此外,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也聚焦海洋产业纷纷发布相关政策。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推动海洋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助力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栾维新认为,发挥海优势,做好海文章,要在“特色化”上下功夫,各地应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陆海统筹协同发展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丰富的海岸带资源。坚持陆海统筹是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陆域经济的探索与实践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与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广阔腹地资源与海洋相互赋能,实现了陆地与海洋在能源、食物、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当前,多地加速探索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单一海洋产业向三产融合跃升。在山东,智能化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将现代渔业养殖、海洋休闲文旅、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集于一体,串联起一种全新的耕海牧渔方式;福建加快海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探索“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跨界融合模式,培育邮轮经济、海洋卫星互联网、“海上风电+储能”等新业态。
栾维新表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都在变化。以远洋捕捞为例,产业规模做大之后要进一步提质,利用数智化技术在鱼种识别、捕捞区域、海域监测等方面提升精细化程度,打通产业间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杨林说,要科学管控海洋生态空间,精准划分海域范围,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进行。此外,对海洋新兴产业相关联的重点项目可在土地、海岸线、海域等方面优先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案。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