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深圳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中信城市广场开业,同期,罗湖万象城破土动工。这就像一块巨石投入传统商业的湖面,激起千层浪。百货商场独大的时代悄然松动,“一站式消费”的新形态开始闯入市民生活。
作为商业变革的亲历者、耕耘者,陈群生见证了这座城市商业消费的崛起与繁荣。

▲陈群生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1
“深圳墟”
深圳商业创新原点
“深圳墟”,深圳这座城市名字的源头,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的沧桑巨变。2002年,“深圳墟”所在的罗湖万商云集,是深圳商业创新的原点。
武汉大学毕业后,陈群生来到深圳这片热土。在筹建精品酒店——罗湖木棉花酒店开业后,他便投身到了当时深圳最大都市综合体罗湖万象城的筹建与招商。
“路上行人脚步匆匆,空气中仿佛都飘着‘想做事’的劲儿,这种扑面而来的活力,是深圳给我最深刻的一课。”彼时陈群生一路行走,观察商业形态变迁,无处不在的“求变”气息,成为了他理解城市商业逻辑的起点。
从“墟市”到百货集群,深圳商业依托其独有的魅力和持续的变革创新,引领时尚潮流,稳占国内外重要一席。
2004年,万象城、金光华广场相继建成,深圳商业步入“购物中心”高速发展全新时期。2006年,福田COCO Park以“内街式”设计打破封闭式商场传统,星空广场成为年轻人夜生活聚集地。商业变革浪潮如春潮涌动,成为现代化商业的崭新原点,深圳主题商业步入多元爆发时期。

▲2004年,陈群生在罗湖万象城工地。受访者供图
2
筹建首个Mall
组织商户到香港“开眼界”
2002年,陈群生深度参与罗湖首个Shopping Mall——罗湖万象城的筹建与招商。一种全新复合型商业业态注入深圳,商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陈群生所在的商业建设团队从零开始,调研、拜访,挨家挨户坦诚交流。
“最难的还不是建成商场,是改变人的观念——说服街边餐厅搬进商场。那会儿的商户、商铺,还像星星般散落在深圳各处。”他发现,当时深圳GDP在高速攀升,“但人们的观念是,你要买好东西,只能拖着行李箱去香港。”与深圳隔岸相望的香港,“综合体”形态早已成熟并领跑国际,打破街边店的局限,购物、办公、社交等融合场景,在同一空间内多元呈现。
为了打破商户的认知壁垒,陈群生组织商户跨过罗湖桥,到香港“开眼界”。“那时深圳的百货商场里是没有餐饮的,商家坚信‘临街旺铺’是铁律,认为只有‘看得见’的人流才能带来生意。一听要把店开在商场里层,满脑子都是疑问:‘客人怎么找到我?’‘没有街边招牌行不行?’”陈群生指着海港城的店铺,耐心地解释什么叫购物中心。面对商户疑惑的眼神,他笃定说道,“以后我们的店也能开成这样。”仰望着香港商业的繁华,陈群生开启了他与深圳商业二十余年的故事。
3
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
与年轻世代的“化学反应”
沿,这里拥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包容试错的土壤。深埋理想、扎根奋斗,在积累大量商业管理与探索经验的时期,陈群生认为,要让商业真正根植于城市肌理,就必须深入理解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与消费需求,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与感受。
当基础的购物需求被满足,深圳又再渴望更丰富的体验——一个能“逛”能“玩”能“聚”的空间。2006年,福田星河COCO Park应运而生,打破传统商业的“盒子桎梏”,首创当时深圳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以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率先引入了‘星空广场’这一露天开放空间,年轻人可以在广场上喝咖啡、看演出,夜晚甚至有人弹吉他唱歌,氛围感瞬间拉满。”这种开放、互动、充满社交属性的场景设计,迅速俘获了深圳人的心。
2004年,罗湖万象城项目建成,深圳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Shopping Mall的魅力。开业盛况空前,商户们的疑虑也在如织人流、热闹景象中消散。“无论是商户还是消费者,深圳人几乎是在瞬间就接受了这种新模式,消费理念迅速与国际接轨。”陈群生感慨。
“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在推动商业发展。”陈群生表示,深圳能率先抓住国内这股商业风潮,离不开其“创新”“包容”“实干”的城市基因,作为改革开放最前

▲2006年,福田COCO Park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4
商业遇上科学城
让“科学城”融入居民日常
从中信城市广场到如今星罗棋布的商圈,从模仿香港到定义“深圳模式”,陈群生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一部微观的深圳商业史。
2010年前后,宝安、龙华、南山新商圈接连崛起。陈群生亲眼目睹着深圳商业版图逐步从中心向外围扩展,从单一形态迈向多元格局。他说:“哪里有地铁,哪里有社区,哪里就能长出新商场——这是深圳特有的包容性,不同于香港受限于土地,深圳的商业能紧跟发展步伐,与城市一同蓬勃生长。”
2023年,陈群生出任星河控股副总裁兼星盛商业行政总裁,踏上商业新征程。
面对国内商业零售环境的周期性调整,陈群生认为,商业竞争、管理焦点已从追求规模转向精准匹配多元需求。年轻人需要社交空间?那就打造主题街区、引入潮流首店。深港通道激活“湾区流量”?那就开通直达的跨境巴士,发放消费券吸引港客高频到访。外国游客增多?那就配备24小时双语服务。让商业改革朝着消费需要的品质化、精细化、场景化持续耕作。
谈及其倾力打造、将于今年底开业的光明星河COCO City时,陈群生认为光明有“大科学装置”托底,有大公园生态描绘的城市底色,那么商业就得接住这些特质,让“科学城生活”融入居民日常。陈群生强调,商业项目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要深入了解在地文化和居民需求,才能反哺商业真正地融入生活。
如今,陈群生依然会去逛各式各样的商场。看到年轻人在网红打卡点拍照,看到老人在商场的休息区带孩子,他总会想起当初深圳商业的蹒跚学步和雏莺初啼。
“早期我们学香港的‘精致’,后来发现深圳人更爱‘新鲜’。COCO Park的夜市、万象天地的‘高街’,都是把香港的商业基因拆开,再重组进深圳的‘年轻气’里。”“当时对岸的香港是标杆,现在深圳的商业也有了自己的标杆。”
而陈群生仍在续写深圳的商业故事,犹如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一样,不断向上生长。
深圳晚报记者 王秋婷 李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