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网络

首页 实时讯息

我在博物馆探访讲解员的“走心密码”

新华社重庆5月5日电(记者周思宇、沙青、李晓婷)这个“五一”假期,大批游客走进博物馆,感受旅行地的历史文化魅力,不少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门票预约提前多天告罄。

博物馆变身打卡地“顶流”,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告别“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热衷于借助讲解服务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当好一名讲解员是不是“背词就行”?如何用新潮语言“解码”文物?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实地探访讲解员的“走心密码”。

“卡壳了,再来!”提前一晚“预习”过讲解词的记者,站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乌杨汉阙前,仍是意外状况频出。

指向文物时手部姿势怎样摆、讲解词怎么说得有感情、如何因人施“讲”……作为记者一日体验的“师傅”,博物馆讲解员徐瑞在一旁耐心示范、指导。

当好文博讲解员,背词是第一步。记者看到,在徐瑞的办公桌上,一摞摞讲解词稿件被翻得卷边,每一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背词就行’是对讲解员职业认知的一个误区,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内化,既要把讲解词读薄,又要将它读厚,考验的是脑力和共情力。”徐瑞介绍,每位讲解员在实际工作中都会不断复盘、总结、扩充,站在不同年龄、地区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在灵活运用讲解词的基础上,让他们更加了解博物馆所蕴含的魅力。

徐瑞正在为观众讲解《壮丽三峡》展厅。新华社发

“90后”讲解员徐瑞,已在三峡博物馆工作了8个年头。非播音主持、也非历史等专业“科班出身”的她,在博物馆的培养下,凭借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勤奋,成长为一名“金牌讲解员”,多次参与国家级大型展览的讲解服务。

“从团队里最小的成员,变成传帮带的师傅,千言万语化作一个词——热爱。”徐瑞说,讲解员每天要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在短短的一两小时内,自己要尽量成为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虽然与大多数观众仅一面之缘,但是他们对讲解的认可,如繁星一般点亮了徐瑞的职业生涯。

“2019年被借调参与大型展览期间,我向观众讲解故事时,有位大叔在展板前驻足良久,眼眶听得湿润了。这些反馈很微小,但很珍贵,观众们给我亮起了一盏盏灯塔,我才能把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近两年,三峡博物馆的专职讲解员队伍开始有了“00后”的身影。和徐瑞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讲解员的队伍中,为“文博热”再添一把火。

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博物馆169名各类讲解员共提供人工讲解服务39711场次,服务观众186.3万余人次,实现馆内常设展览、大型临展人工讲解全覆盖。

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常规的线下讲解外,博物馆还为青年讲解员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平台,通过开辟智慧讲解专栏,录制语音导览和VR真人讲解视频等方式,锤炼讲解员基本功,加强镜头语言表达能力。

暮色降临时,记者结束了一日讲解员体验,徐瑞又回到办公室,继续和同事们研讨新展的讲解词细节。

“讲解员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团队的力量。”徐瑞说,自己将当好新生代讲解员们的“前辈”,和大家齐心协力打磨好讲解词,在一次次用心讲解中不断精进,为讲好文博故事贡献青年力量。(参与采写:杨仕彦)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康居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