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如何做好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规划,是每位校长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一些农村学校往往对此缺乏重视,不善于做规划,存在敷衍应付的问题,有的校长仅凭个人主观经验“闭门造车”,因此拿出的规划很难得到教师们的认同和支持,导致规划难以落地落实。笔者的做法和体会是,要善于调动教师们参与学校规划的积极性,和教师共同绘制学校发展“新蓝图”。
首先,立足学校实际,和教师一起挖掘校本资源,体现规划的针对性。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韩屯镇,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鲁义姑舍子救侄”故事发生地。“鲁义姑舍子救侄”是茌平八大历史传说之一,义姑故里的韩屯镇被称为“德义之乡”。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发动教师们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精心梳理文献,从而达成共识:扎根于这方文化沃土的韩屯镇中心小学,在规划编制中,必须用好“德义”文化资源。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增加了“德义润芳”这个教育主题,从而让学校规划内容具有了校本特色。
其次,放眼学校未来,和教师一起讨论阶段目标,体现规划的前瞻性。近年来,学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遇到发展如何提档的瓶颈期、教师成长怎样突破的困惑期等问题。学校领导同教师们开启了一场“头脑大风暴”活动,借助会议研讨、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通过一轮轮的捋地域史料、一次次的析学生特性、一遍遍的悟教育宗旨、一回回的思时代要求,完善了学校文化理念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德义教育”的办学主线,突出了“弘德扬义”的核心理念,深化了“建设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乡村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从而让学校规划可视、可信、可行、可践,进而成为引领全校教职工统一行动的新蓝图、奋勇争先的动力源。
最后,聚焦当前重点,和教师一起研究突破措施,体现规划的实效性。针对学校丰厚的德育资源,面对学校提出的阶段目标,我们和教师们深入探讨了当前学校应突出的重点,那就是要突出校园“德义文化”建设与深化“二五竞学法”教学改革。在学校规划中,我们发动教师每人都提出一条建议,在综合教师建议基础上优化、凝练成了“励德必达”的校训、“尚义笃行”的校风、“仁爱躬行”的教风以及“好学勤行”的学风,并制定了集中学习与宣传、分项设计与落实、适时总结与升华的具体实施措施。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总结提炼并实施“二五竞学法”。“二”指突出深度关注“两个层面”:一是关注课堂情境、学习、评价与达标环节;二是关注“学生竞学”,突出个人自学、小组合学、相互帮扶、多予表现,引导学生真倾听、真自学、真合作、真提升。“五”指推进“五项行动”:为学生设计“基本闯关卡”,对有困惑的学生分类指导,组织习惯差的学生开展“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与自卑感重的学生跟踪谈心,向进步的学生及时送上表扬奖励。如今,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行为习惯明显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种崭新局面正是校长和教师们共同智慧的结晶。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韩屯镇中心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2日 第03版
作者:宋连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