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网络

首页 实时讯息

【5·18】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19年执着——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本场馆成立于2006年,开馆近20年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唯独有两样东西未发生改变,一个是这块时间牌,另一个是馆长。”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入口处的时间牌边,馆长吴先斌的亲笔手迹,折射出这座博物馆厚重的故事气息。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位于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这座博物馆由馆长吴先斌个人出资建立,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它以独特的民间视角记录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置身馆内,一张张战场的黑白旧照触目惊心,一个个抗战老兵的鲜红手印给人震撼,6700余件藏品、4万余册抗战图书,静静讲述着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博物馆外景


展厅

抗战藏品——见证胜利的那一天

在馆内,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记忆的片段,观众通过藏品可以聆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声。在一楼“1937·南京记忆”常设展览中,最后有一张大标题为“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吸引观众纷纷驻足。

1945年8月10日,日本通过中立国表示愿意向同盟国投降,消息传到中国,抗战已久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涌向街头。据馆长吴先斌介绍,《大公报》记者陈凡曾写道,“这是八年来没有见过的场面,没有人能分辨得清各种声音,没有笔墨能形容这种场面。”记者还写道:“狂欢写不尽,欢声听不尽。”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认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一定是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他在1945年8月12日就开始谋划日本投降后的新闻报道。他找到有经验的编辑,甚至排字房的工友一起研究版面设计,他力主报道日本投降消息时,一定要使用从未使用过的大字号,他请了刻字工人崔永超师傅临时专门制作了五个特大铅字,8月15日清晨,标有特大字号的“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读者争相购买。“日本投降矣!”的报纸也随抗战胜利的辉煌永载史册。

“中华民族不是没有光荣的历史,中华民族更不是一个卑屈的民族,但是,近百年来,尤自‘甲午战争’这五十年来,中国受这个后起的邻邦侵略压迫,真是耻辱重重,记不胜记!日本投降了,中国胜利了,世界和平重现了!中国人在今天真可以抬头看人了,这一天,让所有经历了‘九一八’后十四年殊死抗争而活下来的中国人终生难忘!”当日《大公报》的社评写道。

兴奋不已的王芸生借用杜甫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道:“在八年苦战之余,得见这胜利的伟大日子到来,我们真是欢欣,真是感激,在笑靥上淌下泪来!”

从2006年创馆那天起,吴先斌就日夜思念,希望博物馆能够收藏到有“日本投降矣!”的这张《大公报》。在2021年底某一天,有一个收藏家告诉他,南京有位老学者1945年曾在重庆读书。他在日本鬼子投降的那天,买了所有的刊登日本投降消息的报纸,其中就有这张经典的“日本投降矣!”,经过几轮谈判(商量),吴先斌把当时老先生买的所有刊登日本投降消息的报纸都收藏回博物馆中。

在今天,观众们可以跟随这张《大公报》去感受胜利的那一天。而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有数以千计的藏品像那张《大公报》一样,能让观众们感受抗战的艰辛与伟大。

目前,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所征集到的藏品涵盖抗日战争全阶段,包含抗战徽章、抗战文献、中日美等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武器、史料、照片、回忆录等文物。

抗战老兵——抗战历史最后的见证人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老兵资料展”是位于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三楼的常设展陈。自成立之日起,采访并慰问抗战老兵是该博物馆的重要工作。

“这个项目十年前开始做是可以的,现在想做也做不了了,因为这些老兵很多都已经去世了。”长期跟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采访老兵的一位志愿者说。2012年开始,博物馆与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合作采访南京地区新四军老兵275位。2016年开始,博物馆与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合作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调查采访》,组成摄制组于全国范围内走访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收集录制抗战老兵口述历史影像资料。为了进行抗战老兵口述史的抢救性影像采集,抓住记载战争细节最后的机会。老兵口述史摄制组跑了6万多公里的行程,共采访收集抗日战争老兵口述历史资料1795位,手印2800余份。

“这些抗战老兵每一位都是战士,聚在一起就是抗日战争史。”谈起设立该展陈的初衷,馆长吴先斌这样说。他进一步解读道:“这些老兵的口述史,丰富了我们的抗战史料,是我们历史教育不可再生的活档案。通过抗战老兵口述史,能让我们感受到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大背景下每个个体生命的跳动,让我们对历史的细节触手可及,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除此之外,为了更大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博物馆长期从事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活动。与全国各地关爱老兵志愿者一直致力于抗战老兵的走访慰问工作,帮扶和救助困难老兵,从2015年开始,近10年来博物馆共计慰问老兵4230人次,并组织开展多场老兵聚会活动。博物馆有全国各地登记在册的馆员志愿者120位,他们长期在一线关怀老兵生活,与老兵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服务基层经验。


烈士名录墙

民间叙事——感受群众的视角与声音

“本次是偶然路过,得知是馆长个人维护运营,谢谢!多加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地方!”“谢谢先烈们的付出,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翻开馆内的观众留言,笔记本上或稚嫩或刚劲的笔迹,让人看到许多观展后的真情袒露。

有人说,对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震撼,不仅在于馆内呈现的历史故事,还在于馆长吴先斌本人。以至于很多游客在二楼、三楼参观过后,特意到四楼见见馆长,表达他们的心情与感受。曾有位在南京读书的男学生来这里告诉吴先斌,当初报考时之所以选择南京这座城市,正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南京有这样一座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当初为什么要组建这样一个博物馆?”吴先斌说,跟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关。南京,既悲壮又光荣。悲壮在于我们经历了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等惨痛历史;光荣在于,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中国人民投降。

中国的抗战类纪念馆有近200多家,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一样以民间视角讲述抗战主题的,较为鲜见。

“抗战这么重要的民族记忆,仅仅有国家叙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民间叙事。”在吴先斌看来,两者相结合才能构成我们的民族记忆。他说:“过去赢得抗战靠全民,现在的宣传抗战也要靠全民,这样才能构建强大的话语权。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要构建话语体系,需要群众的视角与声音。”

在这里,“感受的是抗战故事,传承的是民族精神”。吴先斌说,博物馆所有的资料与文物都来自于民间,每一件文物无需太多文字说明,就能清楚地呈现历史。在这里,我们无需太多宏大叙事,就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屈的中国人在抗战中的付出。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张雅倩 通讯员 吴玉涵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供图

展厅

馆长说

吴先斌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

作为一家民间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从2006年建馆到现在,所有会遇到的困难我都经历过了。当年开馆时曾有人说“这个博物馆开不过3年”,但一路摸爬滚打我们也已经走了19年。

起初,我并没有想过这家博物馆能发展到什么地步。但随着工作的开展,我们对抗战史接触越多,感受越深。老一代的血与泪以及他们的抗战精神时刻告诫我们:你们要把抗战史收集好、传承好。

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目前还在不断加强史料征集工作,联合各大高校共同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实践走得更远。此外,我们也在加强对外宣传,推动展览走进社区,邀请全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化身“红色讲师”,深入基层一线讲述红色故事。希望更多年轻人透过我们的民间文物和记忆,去看老一代的全民抗战,去感受他们的热血。

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而是前辈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安身立命、砥砺前行的坚固基石。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的手中,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读书中增长智慧,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担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勠力同心,携手共进,争当先锋,再续辉煌。

馆长手记:

向为民族存亡而抛洒热血的每一名战士致敬!

向在漫长苦难中默默承受与坚守的人民致敬!

国破山河在,正是中国人的抗争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未沦陷,每一个从抗争中走过的中国人都值得历史铭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康居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