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又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当前,如何因地制宜探索西南地区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西南地区交出了亮眼的生态经济答卷。云南省森林覆盖率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前列。该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全省有机产品获证数2700多张、居全国第二位。成渝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建设超1300万亩。贵州省不断提高发展“含绿量”,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绿色经济占比达46%,3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西南地区正从生态保护“输血”努力转向绿色经济“造血”。
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为西南地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统筹建立并实施双城经济圈及其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联合调度;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又如,国务院2022年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探索将生态产品总值指标纳入相关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产品总值“双考核”;探索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模式,建立健全用途管制规则,探索促进山地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发展的政策。
实现西南地区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要多措并举,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书写西南地区壮丽篇章。
深化机制创新。探索建立西南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生态保护标准互认、产业政策协同、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形成规划共编、政策共商、项目共推的一体化治理格局。通过立法明确跨界生态保护权责划分,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将生态要素纳入区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破解跨区域生态治理碎片化问题。构建生态产品产权界定、价值核算、市场交易等环节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统一的西南地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的跨省交易机制。
培育绿色动能。以产业绿色化、低碳化重构区域经济结构,建立生态要素深度嵌入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西南地区水电、光伏、页岩气等可再生能源优势,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西南地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集聚,通过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引导,形成“生态资源—绿色技术—产业集群”的生态价值转化链。
强化科技支撑。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干热河谷植被退化、高原湿地萎缩等生态难题,开展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适用于西南地区复杂地理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立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从点到面逐步推进建立GEP与GDP双考核制度,全力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项目化、市场化进程。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捉等技术成果转化。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分红力度等方式,让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直接受益者。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普惠通道,引导农户通过林地托管、碳汇交易等途径参与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分享生态红利。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推行环保行为积分奖励制,将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环保行为转化为公共服务权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国富 曹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