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胀痛信号
40岁出头的吴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他一早出车,很晚才收车,经常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午饭、晚饭都在车上解决。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在驾驶过程中,吴先生的右腿要频繁操作刹车、油门,而左腿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近期,吴先生逐渐察觉左小腿有异常,开始出现发胀等不适感。但是,他并未将这些症状放在心上。直到一天深夜,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他突然感到左小腿传来一阵钻心的胀痛,同时还出现了喘憋、咯血症状。随后,吴先生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科。急诊医生让他做了下肢静脉超声和CT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双肺多发肺栓塞。
这两种病症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必须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医院血管外科团队随即为吴先生做了左下肢及肺动脉血栓清除、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吴先生的左下肢水肿明显消退,喘憋症状也随之消失。
身体“河道”危机
久坐、久卧不动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医学研究显示,人们持续保持坐卧姿势超过6小时,无论年龄大小,均存在血栓形成风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舱综合征”。
那么,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呢?打个比方,血液在静脉血管里流动,就像河水在河道里流淌。河道里有泥沙,血液里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管中也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河道中的水流速度明显减缓,便会导致泥沙堆积,河床堵塞。同理,当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因子活跃时,血细胞会逐渐聚集、粘附,最终凝结成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核心机制为血管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各类血栓疾病中占比高达80%~90%。其中,长期卧床的患者、经历手术或骨折创伤者、恶性肿瘤患者、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长期伏案工作人群,以及60岁以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肥胖或抗凝血酶缺乏的个体,均属于高危人群。这些群体因自身生理特征或外部因素影响,更易触发血栓形成机制,要格外重视血栓的早期预防与健康管理。
防栓分“两步走”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双管齐下,改变生活习惯,同时做好特殊防护。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血栓的第一道防线。
多活动:无论是久坐办公还是久站工作,持续1小时后都应活动5分钟,可通过踮脚尖、勾脚等简单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多喝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血液黏稠,尽量减少摄入咖啡、酒精等饮品,它们可能影响血液的流动性。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合理控制体重,减轻血管负担。
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戒烟是保护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等高危人群除了调整生活方式,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但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增加风险。
小贴士
旅行中如何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
出行时,尽量选择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衣裤,防止衣物束缚导致血流不畅。若有需要,可穿戴医用弹力袜。医用弹力袜采用梯度压力设计,能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此外,旅途中要多喝水,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若条件允许,每1至2小时起身走动一下。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要尽量活动,如坐着活动脚踝、小腿,足背上抬、脚尖画圈、抬高大腿等。这些动作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倘若旅途中不幸出现肢体肿胀症状,要提高警惕,第一时间抬高患肢,减少肢体活动,避免挤压肿胀部位,防止血栓脱落引发严重后果。同时,尽快就近就医。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5A3WLR9】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