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海新闻记者 郭红霞 通讯员 王文霞 文/图
城里有房,农村有院,这是不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只可惜,因没有农家院,很多人对这种理想生活状态可望而不可及。
不过,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却圆了不少城里人的农家院梦想。
今年,在青海最美的季节,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的“村房短住”项目圈粉无数。种菜、养花、做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村房短住”让外地游客以及西宁市民直呼“太惬意”。
在上山庄村过起田园生活
初秋,上山庄村“村房短住”项目16号院的租客张泽丰正在菜园采摘带着晨露的新鲜蔬菜。“早上叫醒我的,是清脆的鸟叫声。院子里有我自己种的有机蔬菜,周末家里人还能过来坐坐,这就是我向往的退休生活。”张泽丰一边说,一边采摘自己种的豌豆。
张泽丰是西宁人,已经在上山庄村生活了一年多。这一年,他在自己租住的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蔬菜,还养了几只鸡。每天早晨,他起来在村子里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就开始忙院子里的活儿,生活相当惬意。
张泽丰说,上山庄村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也有下水管网,冬天有暖气,是真正的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天,能吃到自己种植的各种蔬菜,还能请亲朋好友到院子里聚餐聊天,这样的农家生活,他盼了很多年。
上山庄村打造了35套农家小院
“村房短住”从何而来?2023年,湟中区便有村民开始在自家的院落探索“村房短住”的乡村旅游模式。李家山镇岗岔村的祁田林将自家的农家院收拾一番,在派出所备案后,开始了“村房短住”计划。湟中区90后小伙苏俊达也在自家小院接待前来体验“村房短住”的游客。
与此同时,上山庄村返乡能人周玉财也早就发现了“村房短住”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2016年,周玉财怀着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返乡牵头成立青海祥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600万元开发了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将花海旅游作为上山庄村的定位,用鲜花铺满曾经的山坡,用旅游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上山庄花海景区开园后,成为八方游客的打卡地,花海一度冲出青海火爆全国,成为“全国十大网红花海”之一,每年吸引50万人次游玩。依托上山庄花海景区,村民开“农家乐”、做农家饭,还销售农产品,在家门口有了更多收入,加上在花海务工和土地流转费用,户均收入超2万元。
为了留住更多游客,周玉财开始在村里闲置的农家院上下功夫。近年来,不少人外出打工,加上有人在城里安家,村里很多院落闲置下来。而周玉财发现,很多城里人对质朴的农家生活怀有浓厚的情感寄托,想在农村也有个“家”。此时,“村房短住”项目便在上山庄村应运而生。
“我们盘活利用了村民闲置的宅基地,前期改建35套农家小院。项目由湟中区扶持资金680万元,我们企业自筹800万元。如今,35套小院已改造完成,天然气也已入户。”青海祥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广洲说。
农家小院深受游客青睐
青海祥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高顺兰介绍,35套农家小院每一套的装修都不一样,户型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和风格,前来看房、订房的游客络绎不绝。目前,35套小院只剩3套,大部分租客都是西宁人,还有不少是来自外地的游客。
“朋友说这里被改造得特别美,来了以后我真的被震惊到了,为我们想要过乡村生活的人提供了一个极美的地方。我真的特别想约三五好友,到这边租一个农家小院住几天。这边的天气和北京相比简直是太凉爽了,每到夏天大家都可以过来一起喝喝茶、种种菜,过田园宜居的生活。”到上山庄花海景区游玩的北京游客曲女士看过一次后,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小院。
青海祥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广洲表示,20套小院已被长期出租,租户入住后的评价都不错,为上山庄村发展“村房短住”项目增添了极大信心,也带来了更多期望。租户张泽丰说,这样的农家田园生活,对他们这些退休老人来说,是很不错的养老选择。
在这个凡事追求速度的时代,“村房短住”悄然重塑了慢生活的价值内核。它不仅是乡村旅游产品的迭代升级,更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注脚与生动实践。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