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的天地,任由万物纵情生长。而到了处暑,万物由外化的生长,转为内化的成熟。在二十四节气的“候应”中,有两项与粮食作物相关。一个是小满三候的“麦秋至”,另一个就是处暑三候的“禾乃登”。前者代表夏收,后者代表秋收。处暑时节,高粱、棉花、枣、梨、蒜、瓜纷纷成熟。
谚语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的“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指暑热之气到此结束。在古人看来,寒是冷的极致,暑是热的极致。到了处暑,并非天气不热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终于过去了。此后,山东雨季基本结束,天气逐渐干爽,早晚温差变化尤为明显。
正所谓“处暑秋梨最养人”,眼下,滨州阳信县10万亩鸭梨陆续成熟上市,圆润饱满的梨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梨农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一片热闹景象。近年来,阳信县聚力梨产业品质升级,引进“媚梨”“新梨七号”等新品种。目前,全县鸭梨年产量20余万吨,带动产值超过9亿元。
除了吃水果,中国很多地方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并留下“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谚语。作为全国肉鸭养殖生产第一大省,山东的聊城、滨州、临沂等地都是规模较大的肉鸭养殖区,神仙鸭子、四喜鸭子、御府鸭块等名菜可谓经典。
由于处暑在时间上与中元节接近,山东一些临水的地方,有放河灯习俗。此举最初是为告慰亡灵、报父母养育之恩,后又加入祈祷亲人安康、稻谷丰收的寓意。再后来,观赏娱乐色彩渐浓,演变成民间游艺活动。彩纸做的莲花灯,西瓜皮做的瓜皮灯,萝卜剜空制成的萝卜灯,荷叶插蜡烛而成的荷叶灯,用豆面捏制的面灯……各种河灯顺着水流而下,如同银河里的点点繁星,让人沉醉其中。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