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21岁的曾伟基躺在病床上,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入分离机,逐渐变成一粒粒“生命种子”。

“用自己的热血拯救一位陌生人的生命,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义。”这位洛阳高校的大三学生,用行动诠释“00后”的责任与担当。
2023年5月,曾伟基在校园献血时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时看到宣传就加入了,但对捐献的具体事宜不是很了解。今年5月,我在生日当天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曾伟基坦言,当时心里确实有点忐忑。

曾伟基告诉记者,随后几天,经过洛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他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一些疑虑也被打消了。
为了确保顺利捐献,曾伟基积极调整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

8月11日,曾伟基从福建老家提前返回洛阳,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后,于23日开始打动员剂,为捐献做最后的准备。
26日,他提前来到洛阳市中心医院,看望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徐秋波,为他加油,也为自己鼓劲。

采集过程中,曾伟基状态轻松良好,不时与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交流。
“这是一场挽救生命的接力,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他说,在这场接力赛中,志愿者用奉献搭建桥梁,医务人员用专业守护希望,医疗技术的进步让“生命种子”跨越山海顺利传递,大家共同努力点亮了生命的希望。

当天,采集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5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些“生命种子”被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式之一,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造血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捐献者完成捐献后,在一至两周内即可恢复到原有健康水平。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生命与生命的温柔相遇。当捐献者将希望的种子捐献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神将重燃希望。”洛阳市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呼吁,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用可再生的细胞,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让爱在血脉中永恒流淌。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杨振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