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看得见一座城市的蓬勃朝气、一方水土的未来潜力。
连日来,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复赛启动,再度将人才这扇窗口打开:全球596个项目参赛,刷新历届纪录;汇聚国家级人才4名、省级人才11名,博士达89人、71个项目负责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在城市人才争夺战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烟台正以独特的人才生态吸引着海内外英才。“人才窗口”看烟台,崭新风光扑面而来——
2024年,烟台相继斩获中国北方地级市人才吸引力桂冠和“‘95后’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称号;
近5年,30余万青年人才跨越山海奔赴烟台,其中博士超2200人、硕士近2.9万人、本科生27万人……
连日来,本报“示范引领调研行”采访组走访发现,烟台深谋长策,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教强市、人才兴市战略嵌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因,为烟台走在全省前列注入了澎湃动力。
产业一线
广植引才“梧桐树”
人才引进主阵地、人才使用主战场在哪里?答案是产业一线。通过构建产业导向的人才培育体系,烟台走出了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新路径。
在烟台渤聚通云计算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展厅里,董事长宫文浩正向采访组演示其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位曾在微软、SAP等跨国科技巨头担任高管的产业领军者,2014年毅然选择烟台作为创业起点。
“来烟台之前,我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过职业经历,但最终选择这里,是因为烟台的制造业底子。”宫文浩快人快语。IT这行讲究“技术落地”,而烟台高端化工、装备制造、海洋产业都是支柱型产业,这些领域的数字化需求特别真实,来此创业,宫文浩看到的是肥沃的产业土壤、广阔的事业可能。
如今,渤聚通已成长为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其服务的30多家试点企业中,既有万华化学这样的世界500强,也有蓬莱超硬复合材料等专精特新“小巨人”。宫文浩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烟台人才工作的核心逻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人才在广阔的产业沃土中实现价值。
支撑这一人才生态的,是烟台精心布局的创新平台体系。
走进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操作价值数千万元的高通量筛选系统。这个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参与共建的省级实验室,汇聚了由2名院士、10名国家杰出青年领衔组成的227人的科研团队。“省实验室为我们开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等资源,使我能在一个月内组建起研发团队。”课题组长韩海浩博士说,这种“小城市大平台”的配置,让烟台在高端人才争夺中具备了差异化竞争力。
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舞台,让人才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能力的迭代升级。烟台正在通过“产业链+人才链”双链融合的创新模式,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高地。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聚焦“9+N”产业和16条重点产业链,精准引进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全球高层次人才。烟台每年发布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优聘计划”,面向全球推出招募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彰显了烟台招才引智的决心。“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连锁效应在烟台已经显现。这些鲜活案例共同印证着一个道理:当产业土壤足够肥沃、产业一线有足够多的“梧桐树”时,“凤凰”自会从四面八方飞来。
雨露滋养
破解“孔雀东南飞”
在绿叶制药的会议室里,副总裁薛云丽翻开一本厚重的相册,指尖停留在一张照片上——几十位科研人员并肩站在植物园的终点线前,脸上写满征服挑战的喜悦。那是在2018年团队完成高难度口服缓控释镇痛药米美欣研发后组织的迷你马拉松赛上,摄影师拍下的珍贵瞬间。
“8年攻关,就像一场长跑。”薛云丽表示,这张照片背后,不仅记录着一个本土研发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奋斗史,更折射出烟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全程陪跑”式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体现在政府提供的真金白银的资助,还在于协调对接的高校和设备资源,同时还有安居落户、住房保障、医疗保健、文化休闲等一系列“人才无忧”的配套支持。
正是这份润物无声的滋养,让烟台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开辟出一条独特路径。烟台“引育留用”的生态系统,让人才不仅获得事业发展的沃土,更能找到拼搏进取的港湾。
这种对待人才的城市品格,正在烟台各个领域开花结果。在裕龙石化项目,人力资源部部长金加兵展示了一组独特数据:5458名员工中,外省人才安家落户率达2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金加兵说:“我们测算过,从应聘补贴、人才公寓到配偶安置,烟台提供的‘政策包’能降低人才安家成本40%。”这种细致入微的保障,让“新烟台人”得以轻装上阵。
省实验室返乡博士韩海浩对此深有感触:“实验室不仅提供科研启动资金,还通过‘烟台优才卡’解决了孩子转学问题。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做法,比单纯高薪更有吸引力。”当然,烟台不乏真金白银和制度保障的“人才堤坝”,自2020年以来,先后三轮升级人才政策,累计发放人才补贴达到20亿元。
为了破解“孔雀东南飞”难题,烟台把精力更多用在人才培育上,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舞台,让人才伴随着产业发展成长成才。
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系统布局产业发展所需的园区载体、创新平台、产业基金、人才团队、产业联盟、品牌展会、公共服务平台“七大资源要素”。近年来,烟台先后建成了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性能有机光学聚合物与先进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打造了诸多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这些平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成为人才成长的孵化器。以中集来福士为例,其建立的“管理+技术+专业+技能”四序列发展通道,培养出大批海洋工程领域专家,先后自主研发了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等大国重器,支撑了我国首艘自主建造商业火箭发射船“东方航天港”轮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可见,烟台的“培育人才、反哺产业”效应已经显现。采访组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全市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246人,省泰山系列人才479人。累计获得国家、省科技奖407个,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2024年入选国家级人才数量居全省第一,入选全省唯一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是全省唯一连续7年培育出齐鲁大工匠的地市。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2500家、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4.31%,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
在烟台,人才引领带动企业快速崛起的奇迹在不断上演……
睿创微纳于2009年在烟台创业,2019年成为山东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非制冷红外技术领军企业;
美瑞新材于2009年在烟台创业,202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如今已经成为国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行业领军企业;
德邦科技2008年引进国家级人才后,攻克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等多项“卡脖子”难题,2022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如今已经成为国内电子化学材料行业的标杆企业……
青春与城
缘何在这里双向奔赴?
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是能够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近年来,烟台引导各类人才面向改革发展主战场建功立业,促进人才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29岁的工艺工程师王钠正在调试国内最大的150万吨芳烃联合装置。这位北京化工大学硕士毕业的年轻人,曾收到多个一线城市的offer(录用通知),最终却选择了烟台。“在这里,我能直接参与千亿级项目的核心技术攻关,这是许多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机会。”这种机遇,正是烟台吸引年轻一代的核心密码——在烟台,“青年友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烟台与青年人才,是一场梦想与成就的双向奔赴。
漫步在裕龙石化园区,随处可见青春洋溢的面孔。这个拥有5458名员工的“人才高地”,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仅32岁,比行业标准年轻近10岁。这些数字背后,是烟台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事业舞台。与传统产业城市不同,烟台选择了一条“以大项目培育新人才”的独特路径——通过裕龙岛炼化、东方航天港等国家级项目,让年轻人直接参与最前沿的技术攻关。“在北京的师兄羡慕我能操作百万吨级装置,这在其他企业可能要熬十年。”王钠的话语中透着自豪。正是这种“高起点、快成长”的职业通道,让烟台成为青年才俊的优先选择。
烟台的吸引力远不止事业机遇。傍晚时分的滨海步道上,刚下班的年轻工程师们三三两两结伴慢跑,海风轻拂过他们挂着工牌的身影。“月薪1.2万,人才公寓免费入住,步行到海边15分钟。”25岁的数据分析师张婷在社交媒体晒出的“烟台生活账本”,收获了无数同龄人的艳羡。
烟台的房价收入比、人才公寓免租金政策、完善的医疗教育资源,让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体面生活”并非遥不可及。这种事业与生活的平衡之道,恰是当代青年最珍视的城市品质。正如烟台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年轻人相信,在烟台奋斗,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
夜幕降临,滨海广场的灯光渐次亮起。结束一天工作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有的讨论技术难题,有的规划周末骑行,还有的只是静静欣赏海上升起的明月。
这样的场景,或许就是城市与人才关系的最佳注解——青春不必是“生存”与“生活”的艰难取舍,而是兼具活力与温情的土地与人才的互相成就。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2.83亿元,增长6.1%;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增速居全国27个万亿级城市首位,人才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烟台发展的强劲动能。YMG全媒体记者 夏丹 杨春娜 张孙小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