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网络

首页 实时讯息

关健对话|新学期“心”指南!家长这么做,可帮孩子缓解“隐性焦虑”

春天是心理问题多发的时期,尤其是青少年面临着新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考试,在压力堆积下,焦虑情绪便容易冲击着他们的情绪防线。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监测最新数据表明,超 60%的学生在开学初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焦虑。本期《关“健”对话》,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杨凌凯推出新学期“心”指南,帮助家长在春日更好地护航孩子们的“心”健康。



嘉宾简介



杨凌凯,精神卫生学硕士,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温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儿童精神科副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浙江省康复医学会临床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温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特约监督员。

擅长儿童精神卫生、心理卫生相关各类问题的识别与处置以及成人焦虑障碍、抑郁发作、强迫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轻症精神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周六上午(西山院区)

杨凌凯(右二)在参加心理健康直播论坛

春天易情绪波动

一周内都属正常

记者: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形容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就像小孩的情绪一样多变。其实在春季,有不少孩子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正常吗?

杨凌凯:春季是个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时期。这是由于冬春转化,昼夜时长更替,受光照变化影响,褪黑素分泌不稳定,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春季负氧离子浓度比较低,影响人体化学平衡,导致疲倦感和压抑感增强;加之在春季气温骤变、气压波动,内分泌调节滞后于外部环境,大脑激素分泌紊乱影响情绪稳定性,导致焦虑、抑郁症状出现。

对学生来说,由于开学后生物钟重启难适应、开春学业任务加剧推进、家长学业年度计划叠加促进、同伴关系错综复杂等因素,就更加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了。

因此,受上述各种因素影响,孩子如果出现短暂性的情绪波动,比如无故敏感、易怒、心情差、烦躁不安、莫名沮丧,但在一周内都能自行缓解的;还有出现困倦、疲劳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稍作休息便可改善的,都属于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以上症状持续超过一周的,或者突然出现饮食增加或者递减、睡觉质量变差的情况,家长就要引起警惕,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科。


杨凌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

记者:不少家长都有同感,那就是开学后,很难跟孩子沟通,因为孩子动不动就“炸毛”,就是容易激动和暴躁。这也是焦虑症的表现吗?

杨凌凯:你提到的这个现象,就是时下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叫隐性焦虑。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监测最新数据表明,超60%的学生在开学初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焦虑,主要表现为除了情绪波动,还会出现各种躯体不适。

我最近就接诊了这样一个初二男生。陪同的家长反馈说,孩子在开学一周后就出现头痛、腹痛等症状,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三四周。带他去综合医院的内外科都看过,但检查出来都是正常的,医生就建议他来看心理科。

根据量表筛查,结合他的成长史,我诊断其为躯体形式障碍。这种疾病也是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可以表现为出现消化道症状(胃痛、胃胀、反酸、恶心、呕吐等)、心肺症状(心悸、胸闷、气促等)、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失忆等)、骨骼系统(肌肉酸胀、酸痛、四肢乏力等)、皮肤感觉异常(痒、灼烧感、麻木感等)。这样的情况往往会持续3周以上。

此外,家长还可以注意这两个信号:

1.情绪信号。主要表现为孩子总是过度敏感(如频繁因环境噪音而烦躁);情绪状态不佳时,表情和言语表达却不一致,也就是明明孩子的表情是痛苦的,但他表达的内容却是开心的、积极的、乐观的;性情突然转变,如这个孩子本来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但突然有一天一句话都不讲、见到谁都低着头。这需要家长关注,不能把这样的转变归结于青春期逆反。

2.行为信号。突然沉迷于游戏当中,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4个小时;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家里的门窗有没有关严实;做作业时有拖延症,本来放学回家都会按时完成作业的,后来发现回家后把书包一扔,就“葛优躺”。同时,不仅做作业拖拉,而且吃饭、洗澡也拖拉。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其中一种甚至几种症状,且在体格检查都正常的情况下,家长就要引起注意了,需要带孩子来我们科进行进一步诊疗。

杨凌凯为家长进行心理咨询

家长试试这么做

走进孩子的内心

记者:家长能做点什么,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症状?

杨凌凯:针对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高中的大孩子,家长可以优化沟通技巧,比如每天预留5~20分钟,去专注倾听孩子的表达,不要去打断孩子的话或直接给出对与错的判断。

用开放式的提问代替压迫式的质问,比如孩子一个星期请假好多次,家长要将“近期你为什么总是不上学”改为“最近上学有哪些事困扰着你”,从而让我们换个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

尤其是针对12岁左右的孩子,家长要做好权威的引导,这对其后面的成长帮助非常大。我们可以每周安排1~3次“决策主导日”,在规定时间内以及预设选项中,掌控孩子的活动安排,以提升其自我效能。

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干家务活来赚取积分、兑换钱币,激发其内在驱动力。

如果要找一种适合大小孩子的亲子沟通方式,那就不妨试试这个方法:家长跟孩子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责(作业挂钩电子产品、应酬挂钩零花钱),培养其独立责任。



记者胡海珍 曹隆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康居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9